[人文知音481期] iPad? iPhone?還是 iPhone 5?~有機體學校,真的「有機體」?

2012年10月12日

文◎ 教學視導樊舒琦

人文知音481期下載

十月,秋天替代炎夏,進到了我們的生活。這幾週天氣變換快,加上連月的操勞,身邊的夥伴們、孩子們,一個個戴上了口罩,成了矇面人,或是以充滿磁性的低啞聲音說著話。

希望正在閱讀本期人文知音的您和您的家人,現在是平安、健康的。

人,面對天氣的變化,主動添加衣物,保持溫暖;或是改善通風,讓自己覺得涼快舒服些;肚子餓了就吃東西,口渴了就喝水。

這是每個人每天身體機能自動化的反應機制。

宜蘭,這兩三年成為「台北巿的後花園」,每到週末,您是否覺得交通變得較不方便,也更不想出門了呢?不論從頭城到礁溪,或從礁溪到台北的頭城交流道路段,或是羅東、宜蘭、頭城街上,週末常常成了宜蘭人的「台北塞車體驗」行動日了。住在宜蘭數年的我和朋友,一開始為緩慢的行車速度感到痛苦萬分。不過,「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我們找到另一條更順暢的替代道路,也發現了什麼時段是出門的好時機。

這是我們面對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生活狀況的因應策略。

但,這些生活瑣事,跟人文的教育有什麼關連呢?

這段時間,如果我們統計一下人文校園裡最常被提問和討論的名詞,應該是「有機體」吧!「有機體」,英文Organism,即有生命的個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

人類,更是生物中的「高等動物」,因為人類有思考和回應的能力。當「有機體」這個名詞,和學校教育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複合名詞:「有機體學校」、「有機體課程」……等。而這些複合名詞,又是什麼New Creature (新生物)呢?

一個真正有功能的教育,它必須是「活」的教育。當一個學校是「活的」,那麼,它就是一個有能力主動回應環境、資源與學習者需求的「有機體」。要能培育出真正具有未來生存能力的下一代,學校必須主動依據全球脈動、社會變遷、自然環境的變異、以及孩子發展的變化,主動提出學校教育方針的回應策略,課程設計的因應內涵,教學方法的變通機制……等。具有偵測、思考、主動回應能力的「有機體學校」,是學校在時代及環境變遷下必須的「演化」。

民國92 年到民國97 年人文國中小教育現場,從傳統的一個班級一個封閉的教室,到進行課程鬆綁後的年級班群,到混齡班群,再到年段主題統整學習,到去除僵化知識系統框架的經驗學習,人文數年「教育實踐策略」真實歷程,便是「有機體學校」的最佳詮釋。

那麼,101 學年度,在人文這個「有機體學校」中出現了「有機體課程」、「有機體班群」模式,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當生物習慣一個環境,容易留滯於平穩的「舒適圈」,而降低主動提升追求更理想的「自我實現」的動力。只是,人文是一所學校,所服務的對象、提供給社會的產品,是「人」。只有當學校積極主動地朝向適性教育理想的「自我實現」前進,孩子的成長才能同步受惠,孩子的未來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更接近他/她的「自我實現」。

過去幾年,人文適性教育課程持續研發、精進。「跑得快的孩子和家庭」,我們必須提供機會和空間,讓他們跑得更快。今天,我們站在原有的常態適性課程基礎模組上,再推出更有彈性、更貼近孩子需求、更趨近人文適性教育實現的「有機體課程」模組。不論常態適性課程或有機體適性課程,它們都是人文適性教育的模組,不論是iPad, iPhone、iPhone 4S 還是iPhone 5,對蘋果迷來說,它都是那顆獨一無二「被咬了一口的白色蘋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