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知音第81期] 學校教育該給孩子什麼?

2005年2月11日

文:陳清枝

從過去德、智、體、群、美,到禮、義、廉、恥,或是:文、武、藝、德,等教育目標,都揭示時代對教育的期望與要求。九年一貫課程雖然有許多的指標能力,但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到「帶得走的能力」,和要求教育人員做好「照顧好每一個孩子」的基本教育職責。

但不管教育目標多麼清楚、高等,整個教育仍被升學主義籠罩和主導。考試領導教學,成績仍是大部分家長所唯一追求的。因此不管教育如何鬆綁,如何改革,仍然無法放開升學、成績的魔咒,仍然無法讓孩子適性、快樂的學習。

從九零年代的森林小學、種子學苑、雅歌小學、全人中學,到今天公辦民營的慈心小學和人文國小,都逃不過升學主義,及考試成績的試煉和考驗。但因為有一些家長的支持,和主事者的堅持,也在夾縫困境中,開出一些漂亮的花朵。

這些體制外或公辦民營的學校,所給孩子的大多是:適性、快樂、自主的學習,其實就是教育的本質。經營者也大多能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以照顧每個孩子為辦學目標。但為什麼卻一直無法被大多數的家長,和主流教育所接納呢?

同樣英國夏山學校和日本友緣學園、緒川學校,也都成立半個世紀以上了,仍然只是傳說中的仙境和天堂一樣,永遠都只是教育工作者的夢想與希望,可望不可及。

在公共電視教育專輯中,主持人喃喃自語的說:「到底我們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這仍是大多數家長、老師,所希望得到的答案。其實答案都在現行的教育目標中,只是教育工作者願意付出多少、執行多少而已。

所幸仍有一些願意實現教育理想的工作者,默默為下一代的教育付出,實現一些快樂的教育理想。雖然無法全面實施,改變現狀,但他們真的努力過,也創造出一些奇蹟,留給後人一些追思和想念。這些教育工作的「唐吉訶德」,是值得我們給他們鼓勵和喝采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