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知音485期] 話說十二年國教(一)

2012年11月9日出刊

下載人文知音485期

文:教學視導樊舒琦

民國98年,教育部推動「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並釋出103年將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訊息,「十二年國教」成了家長及各級學校所關注的熱門話題。各界開始質疑十二年國教是否能如期推動?政府相關配套是否已經完備?會不會如同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是另一個急就章的教育改革?民國100年元旦,馬英九總統於建國百年元旦祝詞宣示:「今年開始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預定民國103年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為十二年國民基教育的勢在必行再度做了一個堅定的宣示。今年度,不論是教育部、各級地方教育局處,或是國家級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師培體系的大專院校,從法令、升學模式、課程綱要、教師專業......等,已全面啟動執行面的分工小組。

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是,今年十月國家教育研究院來函,邀請人文團隊提供國小至高中階段相關實驗教育歷程紀錄,以探討國家層級及民間團體的課程發展實驗,做為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擬議研究」的課程發展與實驗機制之研究。此外,教育部對於十二年國民教育的課程綱要該如何訂定的全省巡迴會議,也邀請人文團隊出席東區會議,提供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制定的建議。

人文適性教育模式,自民國92年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楊文貴副教授承星雲大師之邀借調接掌人文國小校長,在人文國小推動落實教育專業,回歸教育本質的「人文適性教育模式」,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教育模式。楊文貴創辦人所帶領的「人文適性教育模式」推動近10年,即使現在部分人士對於它的理念和落實尚有不同的見解;然而,人文這十年的歷程就是台灣教育改革重要的真實案例。

或許,整個團隊在落實的作法上還有相當的成長空間,但,我們很榮幸能大聲的告訴參與人文適性教育歷程的每一位夥伴,人文適性教育團隊,一路都朝著世界和政府的教育方向前進;更重要的是,楊創辦人所帶領的教育團隊,一直都以前.性思維,在整個教育實踐的歷程上扮演教育開創先鋒的角色。也就是說,當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未來競爭力,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落人後時,人文適性教育團隊早就一直跑在大環境教育的前面。

後續,我們將陸陸續續從政府現在的政策、推動重點、計畫措施為起點,跟大家探討國家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未來,再以人文適性教育團隊的實踐歷程,看看人文適性教育團隊正在開創的十二年教育。下一期人文知音,就讓我們先從教育部《給家長的一封信》~「十二年國教,要讓您的孩子成為人才」這封信開始認識政府的方向。〈待續〉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文知音482期] 人文國中小與適性教育導覽

2012年10月19日出刊

文◎教學視導 馬駿良

下載人文知音482期

那天我在舊大樓二樓會議室,與一群導覽志工家長小談了一會兒關於建議未來的準合夥人,怎麼來認識我們人文的know how。其實,這真是一個大哉問,論誰都難以在一次短暫的對話中詳盡人文。根本上來說,需要一段不算短時間的參與是必然的,依我自己的經驗呢,就整整花了兩年。我算是幸運的,參與優勢智慧動能家族學習模式實踐的深刻經驗,確實縮短了我對適性教育的懵懂探索期,當然,也是成就我得以在這次對談中順利進行的基石。

我希望在對話的一開始,就先釐清「公辦民營」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要「公辦」與「民營」兩個子概念加起來才算數,因為它有公家的制度原則,但與公家的業務內涵有極大的差距;它也不是個私人企業,它甚至有眾人之事的理想涵義。十年走來至今,仍有許多模糊待釐清的部分,這並非是特定某一方的責任,是必須靠雙方合作共同摸索實踐出來的。不論公家或民間,我想我們皆應是在教育改革這條歷史道路上的夥伴。

在一番激昂的呼籲後,我們切入重點,導覽到底要怎麼導引出人文適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這個部分,我企圖想用更精確的說法,來詮釋人文現場教師所真正關注的適性向度?適性教育應是依孩子生存與成長的需求給予適切的學習方式和照顧;適性不完全是依照孩子的喜好和興趣來安排學習計畫。因此,要實踐這理想第一線的老師,是需要能發現孩子生存與成長需求的能力,而發展心理學及輔導等相關專業素養的養成是不可避免的,我個人認為這甚至是適性教育成敗的第一步。也因此,我們稱呼並期許人文現場的老師為「人師」。

順勢一提,我需要談談大部分家長觀念中「最好」的迷思,也就是因為適性,「最好的」策略或學習計畫,對每個孩子並非是現階段最適合的。若在孩子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給予這「最好的」安排,很可能就會發生所謂的揠苗助長,產生負教育的情形。所以在適性教育的現場,我們較多談的是對孩子現階段「最適合」的,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才能知道什麼是適合的,這也再一次說明了現場人師專業素養的重要。在此我必須強調,孩子的生存與成長需求是有跡可循的,這也是人文縱貫教育觀與橫跨的輔導網絡的依據。目的顯而易見的是發現孩子真實的身心狀態與發掘孩子潛在的天賦,是相當有別於以套裝知識為縱貫,以升學為目的的傳統教育思維。

人文,是個適性教育的實踐場域,並非只是個實驗場所,所以教師團隊在討論的,在現有或所能動用的資源下,能實踐適性的程度,並非能否實踐適性教育。猶如現場許多概念,協同教學、混齡班群與課程、有機體化等概念是必然發生的,是因為要達到適性所產生的合理後果,不是因實驗目的而生的。譬如,了解了孩子不同的需求之後,就會有不同屬性的調配,於是就產生混齡的現象,每個人各科擅長的能力不同,一個五年級的孩子,他的學習程度或動力稍弱一點,就可能會到四年級來上課;同一個孩子也可能因自然能力相當好就調到了六年級,所以同一班裡面就會所謂的自然混齡,這不是學校為實驗混齡教學而做的混齡制度,而是因應孩子需求自然產生的結果。

對談的尾聲我想表達,教育絕對是一場馬拉松,何時跑到終點,孩子的狀態自然會告訴我們,若現在或未來,老師們相關專業素養,因經驗的累積、自我成長學習或師培系統的帶領而更進一步提升了,我相信更有機體式的課程及行政體系的產出是指日可待的。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文知音481期] iPad? iPhone?還是 iPhone 5?~有機體學校,真的「有機體」?

2012年10月12日

文◎ 教學視導樊舒琦

人文知音481期下載

十月,秋天替代炎夏,進到了我們的生活。這幾週天氣變換快,加上連月的操勞,身邊的夥伴們、孩子們,一個個戴上了口罩,成了矇面人,或是以充滿磁性的低啞聲音說著話。

希望正在閱讀本期人文知音的您和您的家人,現在是平安、健康的。

人,面對天氣的變化,主動添加衣物,保持溫暖;或是改善通風,讓自己覺得涼快舒服些;肚子餓了就吃東西,口渴了就喝水。

這是每個人每天身體機能自動化的反應機制。

宜蘭,這兩三年成為「台北巿的後花園」,每到週末,您是否覺得交通變得較不方便,也更不想出門了呢?不論從頭城到礁溪,或從礁溪到台北的頭城交流道路段,或是羅東、宜蘭、頭城街上,週末常常成了宜蘭人的「台北塞車體驗」行動日了。住在宜蘭數年的我和朋友,一開始為緩慢的行車速度感到痛苦萬分。不過,「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我們找到另一條更順暢的替代道路,也發現了什麼時段是出門的好時機。

這是我們面對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生活狀況的因應策略。

但,這些生活瑣事,跟人文的教育有什麼關連呢?

這段時間,如果我們統計一下人文校園裡最常被提問和討論的名詞,應該是「有機體」吧!「有機體」,英文Organism,即有生命的個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

人類,更是生物中的「高等動物」,因為人類有思考和回應的能力。當「有機體」這個名詞,和學校教育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複合名詞:「有機體學校」、「有機體課程」……等。而這些複合名詞,又是什麼New Creature (新生物)呢?

一個真正有功能的教育,它必須是「活」的教育。當一個學校是「活的」,那麼,它就是一個有能力主動回應環境、資源與學習者需求的「有機體」。要能培育出真正具有未來生存能力的下一代,學校必須主動依據全球脈動、社會變遷、自然環境的變異、以及孩子發展的變化,主動提出學校教育方針的回應策略,課程設計的因應內涵,教學方法的變通機制……等。具有偵測、思考、主動回應能力的「有機體學校」,是學校在時代及環境變遷下必須的「演化」。

民國92 年到民國97 年人文國中小教育現場,從傳統的一個班級一個封閉的教室,到進行課程鬆綁後的年級班群,到混齡班群,再到年段主題統整學習,到去除僵化知識系統框架的經驗學習,人文數年「教育實踐策略」真實歷程,便是「有機體學校」的最佳詮釋。

那麼,101 學年度,在人文這個「有機體學校」中出現了「有機體課程」、「有機體班群」模式,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當生物習慣一個環境,容易留滯於平穩的「舒適圈」,而降低主動提升追求更理想的「自我實現」的動力。只是,人文是一所學校,所服務的對象、提供給社會的產品,是「人」。只有當學校積極主動地朝向適性教育理想的「自我實現」前進,孩子的成長才能同步受惠,孩子的未來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更接近他/她的「自我實現」。

過去幾年,人文適性教育課程持續研發、精進。「跑得快的孩子和家庭」,我們必須提供機會和空間,讓他們跑得更快。今天,我們站在原有的常態適性課程基礎模組上,再推出更有彈性、更貼近孩子需求、更趨近人文適性教育實現的「有機體課程」模組。不論常態適性課程或有機體適性課程,它們都是人文適性教育的模組,不論是iPad, iPhone、iPhone 4S 還是iPhone 5,對蘋果迷來說,它都是那顆獨一無二「被咬了一口的白色蘋果」。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文知音480期] SELF自我探索學習班群:人文國中6789年級

2012年10月5日

文◎樊舒琦老師

下載人文知音480期

「教育的目的在於開展學習者的自由心靈,而非只是強調知識的灌輸或轉移。」

SELF~自我探索學習班群,強調國中階段孩子的自我探索、自我覺察與認識及自我認同等重要發展階段任務之教育。目標在透過更主動偵測、更積極、更快速、更活化的精密回應及調配機制,實踐人文適性教育理念:「跑得快的孩子讓他跑得更快,跑得慢的孩子給他多些時間與陪伴。」

SELF班群經營的學習環境,提供個人成長的非限制化環境,一個能保有高度個人色彩的活動與低度結構化的環境,以「生存磨練、生活經營、生涯探索、生計發展、生命修持」五大核心主軸班群規劃課程內涵。班群課程的施作側重孩子的「性格調育」及「適性發展」,透過「身心靈之生命、生活、生涯輔導機制」,提供孩子充分自我覺察和探索的空間;進一步「整合企業及社會資源,量身訂做行動任務學習專案」進行生活素養、生涯發展及生命價值等三個層面教學與輔導,做為實踐十二年一貫教育目的之主要銜接途徑。

這學期,班群的主要成員為六年級至九年級的國中部學生,近50位,同時我們也跟高中部的大哥哥、大姐姐進行學習合作,藉由這些學長姐的成熟、經驗,協助弟弟妹妹順利的進入新學習環境。我們將有經驗的學長姐、家族先進的長幼相攜學習經驗與典範傳承(PeerLearning)運用在各式學習分組中,如大群體融合,興趣選組學習,學科混齡學習,或是班群自治經驗的傳承……等。

SELF班群導師主要的任務,原則上偏重於性格調育、學習資源統整與媒合的「人師」功能。學習活動的專家師父「經師」,除了語文、社會、英語、工藝專長教師外,尚有自然科學、生活數學、資優數學、語文主題統整、閱讀思考、戲劇、舞蹈、武術、國樂……等外聘鐘點教師;以及拼布、木工、微電影、烹飪、電腦、機械……等興趣專長的家長合夥人組成。

一、破冰及融合行動

返校日,班群邀請行動高中及人文國中的學長姐,分成八小組,分別帶領小組活動,除了迎接新同學的到來,也藉由活動讓同學之間快速認識,消除新同學進入新環境的不安與焦慮。

預先安排的溯溪生態活動,因為「天秤」颱風攪局,在行前一天臨時取消。真是「天有不測風雲」啊!!學期才一開始,老天爺便給SELF班群這個有機體來個測試。還好,有機體就是有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系統,我們快速的借用「頭城體育館」進行課程。經由專業的舞蹈老師和攀岩教練的帶領,在安全的大型舞蹈教室、團體活動室和攀岩場地,不僅讓孩子透過身體的律動和體能的鍛鍊去學習,開拓生活經驗、自我挑戰,同時也提供一個自然的社會互動場合,讓群體中的孩子間、孩子和老師,彼此進一步認識的機會。

原訂為期一週的「佛光大學團體動力營」,經我們觀察新群體融合情況,加上場地經費過高,調整為佛光大學一日行。除了借用佛光大學的多媒體階梯教室讓孩子們共同欣賞了一部人與人之間跨越種族、社會階級、身體狀態,彼此扶助的影片~《逆轉人生》;同時透過大學等級的圖書館,設計圖書查閱等學習活動,讓孩子實際進行圖書館的運用;最後安排「國際會議廳」,讓孩子們坐在舒適又有個別化發言麥克風的位子上,每個人簡短自我介紹,感受一下國際級的交流場合。

前面兩週的重點除了讓孩子融合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在於以最低的介入,讓孩子累存的內在能量釋放,同時觀察孩子最自然的狀態和樣貌。

二、誠品閱讀引發行動學習

9月5日至9月7日,班群的孩子進行本學期第一次的小行動,「台北誠品書店文化陶冶和閱讀引發行動學習」。對於多數剛升上國中的六年級孩子和剛進入SELF班群的孩子們,這是一個期待已久的行動學習初體驗。基於孩子們的狀態,原本的學習活動規劃以兩天一夜為原則,分兩梯次出發,第一梯時程為9/5~9/6,第二梯為9/6~9/7。不過,考量部份孩子的個別差異,有的孩子對閱讀的熱情高,選擇參加三天兩夜的行程;部份有行動經驗的學長姐,尚有同步進行的任務在身,所以只參加一天。

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有二,(1)挑選兩本書,做為這學期個人閱讀或專題學習的書籍;(2)觀察書店裡的人或生態,藉此提供孩子們的觀察力和耐心練習的機會。

而初次行動學習的大考驗,便是「生活例行瑣事」的磨合了。孩子們為了如何吃可以吃得滿意又實惠、如何安排床位、誰該先洗澡、睡眠習慣差異、環境的打掃分配公平性……等,意見相左、衝突爭執、到解決問題,這個歷程讓同學之間的認識,又往前跨了一步。

三、水上活動能力養成

將游泳課程與生活結合,進行全天候的游泳池畔生活與學習。游泳課程,依孩子的程度,安排四位專業游泳教練授課;午餐和下午茶,則由游泳池的熱情阿姨為孩子們精心準備。讓孩子整天在游泳池裡、池畔,無論自處、游泳或池中戲水、對話,甚至閱讀或討論。透過這樣的氛圍營造,讓身處其中的每個人,從輕鬆的互動中去相互學習、相互交流。

四、多元學習活動的媒合

主題性的學習活動以外的時間,我們也尋找了各式的領域專家,如自然科學、生活數學、資優數學、語文主題統整、閱讀思考、戲劇、舞蹈、武術、國樂、拼布、木工、微電影、烹飪、電腦、機械……等,讓孩子們接觸,媒合學習活動與孩子的需求。部份學生,也開始為接下來的南北都行動學習、日本行動學習暖身了。

此外,這幾週班群的自治幹部更發揮了「經驗與典範傳承」的功能。九年級的黃瓊慧擔任縣長,除了帶領舊同學服務班群,還開始進行學弟妹的自治幹部培訓與傳承。在老師們忙於增建資源、裡外調度、決策安排、媒合學習活動的動盪時刻,還好有縣長、副縣長、警察局長、環保局長、教育處長、建設處長、衛生局長、人事處長、財政處長……等自治幹部自主自發的張羅各項事宜,努力讓班群上軌道。紅豆縣的「官員」們,你們是一群認真服務的好典範,紅豆縣因為有你們,居民的幸福指數逐漸升高中~~謝謝你們!

接下來,SELF班群還有不少要做的事,它們……ING,正在發生中……正在偵測中……正在蘊釀中……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文知音479期] Rainbow班群:人文國小2345年級

2012年9月28日出刊

整理◎ 游妍瑾老師

下載人文知音479期

班群圖像與有機體概念

在101 學年度新的學期開始,為期推動適性教育理念之落實,因而開創「有機體課程」模式。有機體課程之教育哲學觀,即為「開展每一位孩子的天賦」,更有效地讓孩子發揮天賦,以達成適性發展之目的。

我們將天賦分成三大類型:

(一)個人天賦:

迦納(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智能分為八種:音樂、肢體動覺、數理邏輯、語言、空間、人際、自然觀察和個人內省,除此以外可能還存在其他的智能,如:靈感、直覺、幽默感、創造力……等,亦即孩子本身同時擁有多種智能。多元智能中有其相對優勢與弱勢的能力,如何引導孩子發揮優勢(天賦)、開展多元智能、建立自我概念,即為有機體課程運作之關鍵。於兒童發展階段,國小二年級到五年級的階段更是探索的黃金時期,藉由豐富化的探索空間、多元化的課程刺激,正可觸發學生發現自我能力、開展天賦的機會。

(二)家庭天賦:

家庭的資源、價值觀、教養態度、生活文化,同樣是孩子的天賦之一。

雙親有強烈的教育需求、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亦可提供孩子多元刺激與探索的機會。同時,親職教育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性格建立與安全感之滿足,在此階段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有機體課程模式很重視利用家庭天賦的結合與支持力量,給予孩子更適切與周延的照顧。

(三)文化天賦:

台灣的傑出人才,需要放眼國際、與全球競爭,正要憑藉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文字書法、筆墨山水、文學歷史、古箏瓷器、哲學思想……等取之不盡的深厚資源,是台灣學子特有的文化天賦。有機體課程模式亦須有效把握此一文化資源,培育學生的競爭實力。

課程架構

生命有機體的本能能夠因應環境的需要而適時地改變,而為使孩子獲得最貼近個殊需求、最適性化的教育模式,以達成天賦開展的目的,有機體課程模式的彈性與因應變化,將力求立即性與全面性。

為運作有機體課程模式,Rainbow 班群採取如下措施運作:

【降低年齡、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1、家族流動:學生依需求、教師依情況,調整所處之家族與依附教師。

2、年級流動:讓跑得快的孩子可不受年齡限制加入高程度之組別,跑得慢的孩子能有妥善照顧與陪伴學習之資源。

3、課程流動:學生進入課程之情形,可隨時依其心理狀態、學習能力、學習風格與步調去調整,甚至不進入課程時亦能獲得環境中所佈置好的學習資源,以滿足其學習欲望。

【多元課程模式】

1、多元化的動靜體驗課程:以多元智能開設各種趣味性課程,能吸引孩子在學習中探索語言、數理邏輯、音樂、空間、自然觀察……之能力。\

2、階段化的工具學科課程:為培養學生最基本學習的必要工具能力,持續開發學生的語言(語文、英文)與數學能力,以適性化分組的依據來達到適切的學習效能。

3、生活化的主題統整課程:以吸引孩子學習動力為主,統合各種生活面向的多元能力,跨領域整合學科知識架構,並以獲取經驗知識為主軸,設計一系列之主題統整活動,藉由長時間浸潤和學習,以獲得其生活能力。

4、診斷化的調育課程:增加師生共處時間,以建立關係並獲得調育之存款,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輔導功能。

【合夥人化的家長參與】

藉由家長貢獻所長提供課程與協助,或付出時間陪伴,結合家長力量整合資源投注在教學現場,不但給予孩子更多學習探索之機會,也更能增進親子關係、活化家庭功能。

【空間環境的建置與應用】

以大班群為單位,提供豐富多樣化的學習角落與媒材,讓學生能掌握自主學習的權力,並擁有充分探索之資源。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文知音479期] 娃娃國:人文國小一年級

2012年9月28日出刊

文◎李麗玲老師

下載人文知音479期

本學年度,娃娃國延續以往幼小銜接課程,除了協助娃娃國的寶貝們能在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互動、生活常規以及禮儀應對上能有積極正向的表現外;還會配合主題活動,利用每天的晨光或集合時間,即時透過繪本、閱讀、簡報、影片、歌唱、故事分享等活動設計,融入生命態度、問題解決、環保、安全……等議題,期待營造多元、關懷的環境,一點一滴地讓孩子在環境中潛移默化。

(一)主題式教學

主題式的教學融合了知識、情意、技能多方面教學目標,透過多元的主題設計結合豐富的學習空間,營造有趣、快樂、優質的學習環境。第一學期共設計了三個主題---「小小新鮮人」、「我長大了」、「童玩」。

剛入學的兒童由於對新環境的人事物還很陌生,期待藉由「小小新鮮人」的主題活動,讓兒童自然的認識同學、老師,進一步熟悉學校環境,協助他們順利地融入學校生活,讓孩子喜歡上學是第一階段目標。

當孩子對學校開始熟悉後,生活常規、生活自理、良好行為及情意部分就是我們接下來的任務。在第二階段「我長大了」的主題中,會藉著闖關、繪本、閱讀、影片、角色扮演、體驗等活動,讓孩子了解何謂長大,能從原本「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不太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看事情),慢慢提升自己由他律轉為自律。

對孩子而言,「上學」不僅只有上課,「下課」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下課除了盪鞦韆、溜滑梯……外,小朋友還能有什麼玩樂呢?為了避免讓孩子們沉迷在電玩與電視中,我們積極地幫孩子尋找聲光以外的樂趣:「童玩」。

第二學期則延續孩子對「童玩」的興致,我們將課程加深、加廣,讓孩子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一同醞釀開一間小小童玩商店,從決定主題、製作名牌、設計商品遊戲、繪製海報、商品量產、決定價錢、練習當老板……。此過程中,除了充滿孩子所需要的「具體操作」外,也在無形中使孩子瞭解人—我、團體—我的關連性。

經過前三個主題的浸潤,孩子已對環境、老師、同儕有相當的認識與瞭解,也準備好探索這五花八門的世界。而探索的第一步,我們安排的便是能引起多數孩子共鳴的----動物、植物。所以,娃娃國的後半年,將藉由廣泛認識陸、海、空各種動物以及生活中所接觸的各種樹木花草,到聚焦一種要深入研究的目標,讓孩子學習如何探究事物,並將學習成果藉由多元的方式呈現出來。

(二)角落學習區

所謂「學習區」(興趣中心、角落),是指一個有規劃且多樣性的學習環境,孩子們能夠在這裡,依自己的興趣、能力與發展階段,有效的且有系統的完成某種學習活動,或達成某一學習目標。(戴文青,民85)

豐富的環境對於孩子的學習有正向的影響,對於稚齡的孩子尤其如此。娃娃國的學習天地中,參照迦納(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論來佈置學習區,各角落學習區中均佈置了能夠引起孩子興趣、幫助孩子在認知學習或能力培養的媒材,期待孩子能在此豐富的環境中,快樂而自然的學習,也由此過程中讓每個孩子顯現其優勢智慧,並帶動其他智能的發展!

娃娃國目前規劃的學習區有語文角、益智角、美勞角、積木角、戲劇扮演角、視聽角、沙坑角等,每區的內容亦將依未來的課程需求而進行微調。

(三)晨光時間、主題時間、社團時間(家長萬花筒&放大鏡)

1.團體互動的形成:藉由師生共同團體討論、小組合作、分享方式,凝聚目標,發展出孩子有興趣的主題,教師協助孩子做深度的探索與研究。

2.多元社團的融合:為了更能延續主題的多元發展,搭配社團老師的專才,設計多元的課程以延伸孩子的學習興趣、進行加深加廣的學習(例如:舞蹈、藝術、英文、音樂……)。

3.家長萬花筒&放大鏡:運用家長的專才,加入角落時間或配合主題教學,讓孩子的學習資源更豐富。

(四)多元的語文時間

1.說文解字:透過字源、字根、字意瞭解文字之美,開發現階段孩子的字感

2.詩與書畫:讓孩子接觸唐詩、童詩,琅琅上口的同時,也應用說文解字所學,來看字形、聽字音、認字義;並提供毛筆,讓孩子「畫」象形文字,並結合書法藝術,目標在於增加對字的字感、印象。

3.主題繪本:配合本學期主題介紹相關繪本。

4.語文創思活動:設計語文活動、語文遊戲,讓孩子在聽說讀寫作中發展語言智能。

5.聯絡單:配合每日聯絡單背面提供多元的語文時間(如:心智圖、故事、童詩、歌謠、謎語、文章、語文遊戲…等)。

(五)有趣的數學教學

1.結合主題的數學應用。

2.益智數學課程中鋪排動手操作、邏輯思考、空間概念等活動。

3.聯絡單:配合每日聯絡單背面提供多元的數學想想,著重於邏輯思考及圖像推理,讓孩子玩數學,喜歡數學。

(六)多元評量

1.角落操作學習記錄單

2.書畫工作本

3.主題學習單

4.主題綜合活動觀察紀錄(認知、情意、技能)

期待透過多元的學習方式與豐富的環境,讓孩子「愛上學」,從中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文知音479期] 人文適性教育的航向

2012年9月28日

文◎治校委員會委託樊舒琦執筆

下載人文知音479期

隱匿身影將近半年的「人文知音」終於再現!重現江湖的人文知音,同時也代表著人文適性教育、人文國中小教育使命的延續。

自民國91年人文國小立校,民國92年人文國小「人文適性教育」教育創新啟航至今,這艘”另類教育”的大船,披星戴月行進已10年的歲月了。民國97年,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之託,由長年行駛人文國中小的領航者、船員團隊組成的「財團法人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延續人文國中小這所理念實踐學校的經營。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於民國97年向宜蘭縣政府提出「宜蘭縣人文國民中小學學校發展計畫書」做為航海地圖,朝落實教育本質,「成就每一位學子的成長」的方向行駛。

100年底,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回頭檢視過去幾年行進的航道,正逐漸偏離了當初設定的方向,船上部分的乘客也對於前往的目的地提出不同的看法。101年5月,第三屆董事會恢復了人文國中小舵手團~「治校委員會」的運作。在董事、治校委員群體共議下,重新校正羅盤,再次確立「人文適性教育」理念下「人文國中小」的行進方向。

為了讓人文國中小這所理念學校,更有效能的朝正確方向前進,掌舵的治校委員會達成共識,那就是「回到初衷與本心」,確立航道並改良航行技術,採用更專業、更即時「偵測—回應」的有機體領航系統,以更活化、更有彈性、更貼近適性教育本質的教育模組來實踐學校的理念。有機體領航系統的功能有:

(一)適性教育基礎馬步~教學適性化

為落實「無人被遺漏」(Nochildleftbehind)的教育目標,各學習領域依學科屬性及學生的特質與狀態,進行「動態適性分組」教學。所謂的動態,是孩子組別的調整,可以由教師主動偵測孩子的狀態,立即回應組別的調動;或是教師主動因應小組成員,立即調整授課內容及課程方式,以期更貼近「此時此刻」的學習者需求。

1.語文工具學科及數學邏輯工具學科:依學習者在該工具領域現階段認知發展位置,搭配學生學習風格,提供不同學習內容與媒材,以較貼近學習者起點的方式,帶領學習者進行工具學科之學習;從教學機制面改善,減少快速學習者因步調齊一、枯橾無聊的等待,帶來的班級經營困擾與教師不必要的耗能,同時降低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者因長期學習挫敗而放棄學習的機率。

2.社會自然應用學科:以年段混齡主題式課程,內容由淺入深,採學生學習風格及興趣意願分組進行。

3.高個殊性需求組:群體中總有些孩子因認知刺激不足、依附關係、情緒困擾…等身心因素,需要較穩定的師生關係或個殊性的課程安排,以陪伴這些孩子透過多元且個別化的學習活動跨越個人學習困境。

(二)適性教育整合活化階段~超脫時空限制的經驗與行動

每個學習者的步調參差性高,教師及課程針對學習者調配課程及活動的因應速度必須能跟隨孩子的步調。我們以「後現代課程觀」來實作,學習內容的規劃性低,知識的學習,先透過生活化、大量非專家系統性或非高度結構化的主題,以經驗式行動專案……等累積實際生活經驗及領域知識。

高密合度的縱向年段及.向領域界線,高融合度的領域學習內容,已難逐一條列、明確計算並清楚歸屬其領域,不受時空限制綑綁的課程模組,是整合活化階段的特色之一。

(三)適性教育心法~教訓輔三合一性格調育

「輔導工作應視學生身心狀況,施予下列三種層級之輔導:

一、發展性輔導:針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行一般性之輔導。

二、介入性輔導:針對適應困難或瀕臨行為偏差學生進行專業輔導與諮商。

三、矯治性輔導:針對嚴重適應困難或行為偏差學生進行諮商或轉介,並配合轉介後身心復健之輔導。」

人文適性教育課程模組提供「教訓輔三合一」的教育現場,努力將每天的學習活動與課程與孩子發展階段充分結合,以課程及學習活動做為性格調育的媒介與機制,提供孩子修復性的人際互動經驗,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同時透過符合個人狀態與優勢的學習內容,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人文同時實施「輔導三級制」配套機制。當孩子在日常性學習活動出現了適應的困境時,由家族導師發揮初級的發展性輔導功能,班群總導師則為第二級~~介入性輔導的主要輔導單位。當家族與班群均無法提供有效的協助方案時,便轉借到本校的第三級輔導單位。本年度本校第三級輔導單位為「輔導小組」,由教學視導團及輔導專長人員組成,進行矯治性輔導配套策略擬定,透過全面性資源調配,追.輔導策略執行情形。

(四)教師角色適性精緻化

我們所指稱的「經師」是在某些領域學有所長之領域專家,即所謂的「科任教師」或「專任教師」角色。功能以「授業」為主軸,偏重在提供學生領域學習或認知、技能學習。藉由領域專家的引導與媒合,讓孩子對於各種學問充滿探索的樂趣,進而依個人天賦及目前狀態,學習結構性的系統知識。

而本校適性教育主軸,需仰賴「人師」來貫穿孩子的成長,如同孩子在學校的父母一般。本校的「人師」即以家族導師系統為主要群體,主要功能偏重於「傳道、解惑」,陪伴並協助孩子面對自己生活中的煩擾、生涯發展的疑惑、生命中的困頓。

不論是人師或經師,教師的角色不是單一的,而是因教師特質、專長或階段任務、職務,角色功能偏重面向有所不同。

(五)符應學習者個人及家庭天賦

學生在班群或家族的安排上,以「家庭天賦」~家長的教育思維與認知、價值觀、期待及需求為主要的分組依據。透過教育價值觀及期待相近的親師生適配組合,以最有效益的方式,提供孩子最適切的教育安置。

而班群內之課程內容與學習活動的分組,主要參酌孩子個人的:多元優勢智能(MI)、學習風格、認知發展程度、心理情緒調節度、個體動力與動機、心智成熟度、學習者個人興趣、生涯探索與發展需求……等,做為分組原則。

有機體學校,甦醒了!!人文國中小這艘船,目前正在穩定「成就每一位學子的成長」的羅盤,並透過以上五項精密技術,提供人文國中小的孩子一個上下左右全方位且主動回應的成長環境,將船上每位乘客送.他們的幸福桃花源。

您,願意跟我們一起划槳,讓這艘船更有效能的朝目標前進嗎?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文知音447期] 停學機制的 Q&A

2012年2月17日出刊

下載人文知音447期

文◎ 翁大千老師/ 整理 李麗玲老師

「教育無他,唯有愛與榜樣。」人文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向都是「溫和而堅定」。能做到「溫和」,表示人文老師對孩子的「愛與尊重」。但若只有愛而沒有榜樣,容易淪為溺愛,愛之反而害之。

榜樣呢,是以身教、言教來引導孩子下意識模仿老師的方式,讓他們也自然而然地對人尊重有禮,文質彬彬。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雖然緩慢,但是卻是有效的根本解決之道。當然,孩子短期內尚未受影響而轉化性格時,用堅定的態度提醒孩子「目前你犯錯了,需要調整。」也是另一種榜樣。堅定並不代表要兇,而是藉由清楚的界限提醒,就像一面鏡子,鏡子不會罵孩子衣衫不整,而是提供孩子一個「合理的回饋系統」,真實映照出孩子的言行,幫助他注意到自己,進而修正自身的行為。

人文老師對待孩子的愛與榜樣是有目共睹的,可惜的是,孩子並不是只會受到老師的影響。孩子會受到媒體、同學、朋友,還有最大的影響 : 他們的父母。這也是為什麼人文強調「家長合夥人」的原因。許多生活習慣,光是在校的八小時,是無法養成的,孩子幾乎都是下意識複製父母的行為。邯鄲學步為何失敗?原因就像孩子若在學校聽到「老師說不能闖紅燈」,但是「每天上學都看見自己父親闖紅燈」一樣。或許有些家長覺得,人文管太多了,管孩子還不夠,管到別人家的家務事去了!!但事實上,要讓孩子正常健康的成長,若沒有合夥人的「愛與榜樣」,人文團隊在付出極大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之後,失敗的感覺會特別令人氣餒。

有哪些地方是合夥人可以跟學校一同出力給孩子良好的「愛與榜樣」呢?在此期望先就「停學」機制來取得共識:

「停學是處罰,人文不是不處罰學生嗎?」

停學此詞容易引發負面聯想,也容易被同學跟家長認為是「處罰的手段」。事實上人文「沒有處罰」,只有「合理的後果」。「合理的後果」跟「處罰」不同,假設王小名在上課搗蛋,老師罰他掃廁所,這是處罰。掃廁所跟他在班上的行為沒有關係。如果用打罵的方式處罰更糟,不但跟孩子行為沒有相關,甚至還隱含著大人想要控制或報復孩子的動機。處罰通常會導致孩子的報復,或陽奉陰違,但不能讓孩子從中獲得學習。一旦執法的人員一不在,或賞罰的機制暫停,負面行為不久就會回復。

人文不用處罰,孩子一旦犯錯,老師會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跟孩子談話,但若一昧「溫和」,遇到孩子耍賴、求情或討價還價,就容易鬆動界限失去「堅定」。

有些孩子非常知道某個老師界限很有彈性,他就會不斷地重複「反抗~衝突~妥協~獲得利益」的過程,與老師大玩遊戲。如果每次在班上胡鬧,都可以讓至少一個大人(老師或家長)為他忙碌至少半小時,雖然不太喜歡大人的碎碎念及申誡的那部分,但卻可以獨佔(或從其他小朋友手中搶走)大人大量的注意力,何樂而不為?所以,「不停學」是鼓勵孩子持續使用錯誤的方式跟人互動,自傷傷人,這對孩子未來的人生無益。當一個孩子在上課時選擇不參與課程,而是打、罵、捉弄同學或師長,他其實就是在表達「我不想上課,我只想…!」。起先老師多半應溫和的提醒他,但是如果他不斷再犯,這時候「停學是他自己選擇的合理後果」。此時大人若先是板起臉孔說教一番之後,又給他一次機會。這等於鼓勵他繼續犯錯。

「停學不會剝奪孩子的受教權嗎

教育部曾於報紙公告,「可對行為乖張、不聽教的學生實施停學制度。」故若某位學生做出對同學或師長挑釁、施暴等……干擾行為,造成其他同學精神、肉體上的威脅,事實上他早已先侵犯了其他同學之受教權。 考慮其他多數同學的受教權,該生的停學更是「合理、合法的後果」。

同時「受教」一詞,非只局限於學科上的受教,人格與道德的受教更是學校教育不可缺的一環。停學因為字面上有停止學習的意思,容易產生誤解。事實上,停學,反而是這樣的學生最迫切需要的學習。在家或在校,要求該生做反省與思索,會增進該生「後設認知」的能力,並從中學到「新的、有效的人際互動模式」。

「停學真的有效嗎?」「學生會不會就在閒晃、浪費時間?」「會不會有學生把停學當放假然後故意犯錯好來度假?」

事實上,每個停學的孩子待久了,都會覺得很無聊、不好受。當他一個人時,會非常懷念能參與課堂的時光。這會提醒他自己有多麼喜歡能在課堂中跟同學老師互動,這會提醒他,更清楚所犯的錯誤,或想避免下次需要停學的狀況。多半的孩子自省能力尚未發展,需要外力的協助。如果單從「行為的後果」,恐怕孩子要進出許多次才能完成。故老師會做一些協助。

跟孩子說明停學處分時,要讓孩子知道:「這次的停學是因為你今天所做的OOO合理結果。停學並非是處罰,而是你學習『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的好時機。請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的反省(如需要,需為自己損壞的人事物做出補償),並想一下在未來要如何預防本事件再度發生。」停學結束前兩分鐘,又會再度提醒學生一次:「本次的停學處分是因應你今日OO 行為的合理後果,並非處罰。留在這邊是為了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結果。你已經完成了你的反省,請記住你想出的新策略並在未來運用它。」

孩子違反校規或出狀況,看似危機實為轉機。違規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孩子在散發「求救、需要被看見的訊號」。在對停學機制有了共識之後,我們仍要強調若說「人文國中小」擁有一喝見效的神奇配方,那家長的合夥一定是裡面最重要的藥材,沒有了這一味藥,其他的藥群龍無首,只能壓壓病表,到頭來白忙一場。

當所有學校老師跟家長的教養策略是同步一致時,孩子才會放在心上。「合理的後果」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文知音第93期] 空間的魔術師—人文國小的環境設施

2005年5月6日 

來過人文國小二次以上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怎麼又不一樣了?」是的,只要你隔一段時間沒有到人文國小,就會察覺,環境設施又改變了,比以前更豐富、多元、美麗。 就如同我們不斷創新的教學,沒有一學期是雷同的,多多少少有一些調整和變化。連孩子的家族班級或社團,上課的分組,都可以隨時依個人需要作調整,沒有非要如何不可。

後現代教育的課程觀就是:不斷調整學習的內容和速度,才能跟上複雜多變的社會發展。不像過去一樣,一套教材、一個方法,使用二、三十年不變。環境設施更需要依課程、季節、人員的不同,隨時給予調整、變化。

從一樓無盡藏圖書館說起。這裡本來只是一個空蕩蕩的中廊,經過楊校長和全校老師集體規劃創作,加上佛光山的贊助,前半段變成一間開放式圖書館,提供師生家長社區民眾閱讀學習的場所。目前每週有四晚,提供給外籍新娘學習中文用,還有家長服務中心和咖啡吧。

中廊的後半段,則變成人文國小最具特色、漂亮且吸引人的水族世界,共有大小12個養殖缸,飼養從淡水到海水各式魚貝類,供小朋友學習和認識海洋生物,是人文國小推展博物館化教學,具體實踐的場所之一。

大活動室,原本是老師辦公室和行政人員辦公的地方。為了確認教學和行政分開,行政人員集中在原來保健室辦公,老師則到原來各班教室的研究室備課。辦公室則經過整理和裝潢,變成兒童的遊戲室和表演舞台,可提供下雨時的室內活動空間,和音樂、表演的教室。

接著來到一樓家族教室的走廊。經過精心設計後,成為充滿人文氣息的「人文藝廊」,展出宜蘭縣畫家的作品,每學期邀請一位駐校畫家,到學校展覽和指導師生欣賞和創作,是學生學習、創作最好的地方。連原來的中庭和樓梯間,都被巧思裝扮成舒適的閱讀小天地,可以窩在裡面閱讀、思考。走到一樓最後面,原本也只是一個走廊,卻被佈置成孩子創作、小組討論的空間和手工藝教室。

經過迴旋梯,上到二樓。迴旋梯的地方原來只是一個中庭,楊校長將它加上樓梯,就成為最佳交通橋樑,不用都從門口,就可以輕便上到二樓,方便學生換組上課。樓梯間的牆壁,更是學生作品的展示區。

到了二樓,左側是一年級娃娃國的專屬天地,有自己的教室、餐廳和沙坑遊戲區。餐廳和遊戲區,是利用後走廊佈置而成的。沙坑做在二樓室內,既容易維持乾淨,又兼具輔導、遊戲的效果,是低年級兒童的最愛。

右側則是六年級小朋友的教室,走廊上還有從校長室搬來舒適的沙發椅,佈置成音樂欣賞區,供小朋友欣賞音樂、聊天、休息。再過去,舞蹈教室外面則是英語商店,是小朋友練習英語會話、購買學用品的地方。由小朋友擔任店員,每日開放一定時間,練習用英語對話購物。

英語商店旁,原來只是走廊,卻被佈置成每天最重要的地方—餐廳,舉凡早餐、午餐和晚餐,都在這裡使用。裡面有一個小小的廚房,卻設有專業用的烤箱,可烘烤全校點心用的糕餅,也是點心家族上課的場所。還有舞台的設置,可邊用餐邊欣賞小朋友的演出。

二樓到校長室的走廊,上面是星座圖,旁邊則是塗鴉牆,可供小朋友塗鴉,發洩心情。校長室更是多功能使用的空間,是校長辦公的場所,也是教師開會、研究、查資料的地方。楊校長將其國北師院的研究書籍全部放置在此,供教師參考使用。還有一個角落,提供給孩子遊戲、輔導的小天地,是孩子最愛的地方。原本這裡是會議室,校長卻把比較寬敞大間的校長室,挪出來作為會議室,而移到此間辦公。

到了三樓,視野更寬闊。中廊成為乒乓球教室兼餐廳,另外中庭則成為國樂教室和將來空中花園的設置地。三樓又有一間舞蹈教室,外面是自然科操作的學習角。整個三樓是以社會科學為主的教室佈置,在這裡可以看到頭城老街的照片,學生做的立體地圖,到室外還可以看到龜山島,和頭城火車站。

除了三層樓的建築,戶外還有六千多坪空曠的校園草地。有孩子遊樂的遊戲器材區,有地下湧泉的親水區和水生池,還有孩子的菜園和青蛙池,二個標準籃球場、足球場、棒球場,還有多功能設計的家長接送區兼溜冰場的人文車站。校門口兩株從頭城火車站移來的百年老榕樹,增添校園許多古意。

這是這兩年來,在楊文貴校長所率領的人文教師團隊,以每天超過12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不眠不休所創造出來的成果。真正讓孩子在豐富、多元,加上隨時變化的環境中,有趣的學習。人文國小歡迎您的蒞臨!欣賞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環境,營造一個如家般溫馨的學習環境,以空間的魔術師,創造出一片學習的樂園。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文知音第93期] 從學生朝會和教師晨會看變與不變

2005年5月6日

文:陳清枝

家住在某國小旁邊,每天早上都會聽到學校所播放的廣播和音樂聲。尤其是早上的集合升旗典禮,和每天放學的降旗典禮。不管颳風下雨或是艷陽高照,都可聽到清晰的集合、訓話和踏歩聲。幾十年不變的形式和活動,仍然每天在進行著。

自己服務的學校,沒有這些形式、規定。早上是家族活動、親師時間,可以在教室聊天、朗讀、看書。一個學期偶而有些事情需要全校集合,但也沒有幾次,大部分還是在家族中進行。連每天教師的晨會和夕會也免除,只有每週利用兩天的下午舉行集會:週三是教師進修,週四是校務行政溝通。

但並不是比較好或不好,相信有學校願意每天花時間,進行學生升旗朝會、教師晨會,必然有他的用意和功能。沒有進行這些活動,也許愛國情操教育或團隊精神,會被疏忽也不一定。

最近在網路文章中,讀到一篇蒼蠅和蜜蜂的實驗。內容是:在一個玻璃瓶中,放入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瓶底朝向較亮的窗口。結果智力較高的蜜蜂,受到邏輯和經驗的影響,一直拼命撞向瓶底;相反的智力較低的蒼蠅,對邏輯毫不在意,只管四處亂飛,一下子就飛出去了。這是美國著名的組織行為者--卡爾偉克的實驗。

因此其結論是:面對複雜且瞬息萬變的世界,教條不變的學習,是無法應付未來多變的社會。冒險、試錯、即興發揮、隨機應變,已是現代教育的新方向。但教育無法依社會脈動迅速改變,因為怕錯、怕失去某些東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吧?所以可以幾十年不變以應萬變。

人文國小在短短兩年內,有許多突破傳統的做法,如:沒有升降旗、沒有上下課鐘聲、沒有用坊間課本、沒有一般學習評量、沒有傳統依年級分班,而採混齡教學;沒有分科教學,而採主題課程;沒有------。也因此讓許多家長不敢將孩子送到學校來,但也吸引了一些認同理念的家長,不遠千里將孩子送到人文就讀。

教育就是這麼有趣,可以有不同面貌的呈現。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如果能真實存在於不同的學校,讓家長、小朋友,能選擇自己喜歡類型的學校就讀,落實教育基本法中的「教育選擇權」,也是美事一樁。人文國小,正朝教育多元化努力中。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